?养生气功 怎样理解它的基本内涵:
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心身锻炼技能。
上述定义表述了4层意思:
第一是表述气功锻炼的操作内容,即调身、调息、调心,通常简称为“三调”。
第二是表述三调的操作目的,也就是三调操作应达到的状态,即融为一体,通常简称为“三调合一”。
第三是表述气功锻炼在现代学科分类中的位置,即心身锻炼,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
第四是表述气功学科的知识类别,即属于技能性知识。
上述定义中的第一、二层意思是继承古典气功学术体系的思路,以现代的语言阐述气功锻炼的操作过程,包括操作内容及操作目的。气功锻炼的操作内容是三调,其中调身是调节肢体活动,调息是调节呼吸活动,调心是调节心理活动。气功锻炼的操作目的是三调合一,在三调合一的状态中,三调已无各自独立的存在,而是融合为统一的境界。
近年来随着气功知识的传播,以三调来概括气功操作内容的提法已经越来越普遍,但对三调合一境界的重视尚有不足。应当指出,三调是否合一是气功锻炼与一般体育运动的主要区别,一般体育运动的操作内容也由三调构成,但三调各自独立,不要求三调合一。上述定义中的第三、四层意思是立足于现代科学的学科分类及知识门类,说明气功学术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并使之能与与其相关的学科相区分。说明气功是心身两方面的锻炼,能够区分气功学与心理学;而说明气功锻炼是技能性知识,不仅强调了气功锻炼的操作性和技巧性,将其与理论性的知识区分开来,还区别开了气功与宗教,因为技能性知识靠熟练去掌握,宗教则需要由信仰而进入。
太极拳作为一项具有悠久传统的拳术,它的理念与气功有共通之处,讲究的是“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打拳心为主”。在练习时,应当做到意识高度集中、呼吸均匀顺畅,更重要的是还要做到心静,如此才能达到健身祛病的效果。
真正全身心地去打太极拳,不仅对人的身体素质大有益处,更重要的是能让人心平气和,心静如水,它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好处并不亚于身体健康。如果以音乐配合来打拳,人们练习时,招式动作上会不由自主地迎合音乐的韵律,心态上也不可能做到无视一切,尤其是不能做到忽视自己需要配合的音乐。这必然会造成人的心态不能全神贯注于打拳这件事上,也违背了太极拳的“以气运身”的理念,从而影响练拳效果。
练习太极拳时,应当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专心致志、精力集中,使全身心投入到锻炼中去。至于配音乐或者是很多人一起打拳,其实更具表演意义,对于修身养性来说,功效却逊色了很多。
太极拳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优秀拳种,是武术项目的精华。练习太极拳能够增强体质已广为人知,坚持太极拳锻炼可以治疗某些疾病亦有报道。
然而,太极拳锻炼对癌症康复究竟有何作用呢?
太极拳的养生效果
太极拳锻炼并不是针对某些疾病、为某个局部起作用的特异性疗法,而是改善人体整体功能状态、以提高人体素质为目标的锻炼方法,作为一种疗法,其作用机制是复杂而又全面的。
太极拳讲究的是形顺气自顺,气顺周身顺,进而达到健身和养生的效果。另外在练习中,讲究身体垂直中正,因为人体直立活动时全身放松,呼吸顺畅,活动时不易感到疲劳,肌肉不会有酸痛、疲劳感。同时,还能使唾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加快,及时清除人体废物及有毒物质,利于身体尽快康复。它通过不断加强正气促进病残机体的康复,从而使机体强壮。太极拳疗法是通过全身运动、修复阴阳平衡来发挥作用的。动作舒缓的太极拳,其实是一项非常适合癌症患者的运动。
对体力要求不高
太极拳动作柔和,锻炼后患者劳而不累,不仅利于肢体关节保健,还对胃肠道、肌肉神经以及大脑有保健作用,长期打太极拳可提高癌症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癌症复发危险。
提高免疫力
癌症患者的康复,一是需要良好的体质,二是有良好的心态,而打太极拳不仅锻炼了身体,还陶冶了性情,使身心得到极大放松,强化了自身免疫力,进而阻止和延缓病程进展。
帮助恢复
癌症患者的初期康复锻炼,是在放化疗后人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开始起步的,不能疲劳过度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应该避免激烈的体育锻炼,选择柔和轻灵的太极拳锻炼是癌症患者康复期首选的好方法之一,因为它是一种文雅、柔和、轻灵而不用大力、内外结合的运动。
通过太极拳这种有意识地“意动身随”、“意到劲到”、“以意导气”的意识体操,慢慢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强身康复的目的。
《拳论》中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显;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因此,为了运用四项基本准则,就必须按照上列拳论做好以下六点:
1、顶劲要虚虚领起,则精神自然提起,同时气沉丹田,周身放松。由于身体上领下沉,即使身躯放长而产生弹性成为劲。陈鑫说:“沿路缠绵,静远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若是周身僵力,就会失去棚劲,也就不能通过沾、粘、连、随去求懂劲。
2、立身须中正安舒,具有支撑八面之势,使推手时身躯不致偏于一边或依赖于对方身手之上,以免己劲为人所识,若偏一边,就不易顺遂地运用粘走功夫。
3、在神气内隐则柔,外显则刚的前提下,推手时要具有忽隐忽显的刚柔变换作用,这正是求懂劲过程中不断问劲的表现。
4、推手时要求做到两手有虚实,两足有虚实,一手一足上下亦要分虚实,形成处处分阴阳,处处有虚实。陈鑫说:“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实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熟测机关。”待虚实的转换熟练后,只要注意一只手,其它一只手两只足由于下相随,自然也就能随着灵活转换。所以陈鑫又说:“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这是问劲、化劲和达到懂功的基础。
5、对方仰来则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之感而失去与重心;对方俯来则愈向下引,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之感;对方近迫则愈引愈虚,使有长不可及之感;对方退走则粘逼,使有迫促之感。这是符合沾、粘、连、随的化劲与发劲要求的,这样就可避免发生顶匾丢抗四病,使推手技巧迅速提高。
6、推手时精神须提起,这样周身才能轻灵贯串,并要轻灵得具有“一羽不能加”的敏感。同时螺旋缠丝也须不断变动,要旋转得形成“蝇虫不能落”之气势。若动作表现出迟重不灵,则不易懂劲,若运动没有缠丝,则失去化劲,也失去半化半进、明化暗进、即化即进的缠丝劲技巧。没有化劲就变成比力,就不成其为太极拳推手了。能化而不能发,能柔而不动刚,刚柔不能相济,都非太极两仪之全。
图文嵌入广告